2012年春运,深圳市公路客运推出了手机购票的新模式,乘客可在手机安装客户端购票,然后刷二维码进站乘车,省去了排队买票或者换票的麻烦。2011年12月,成都市“公交快信”上线,用手机拍摄公交站牌上的二维码便可确认自己所在的位置和附近的公交路线,甚至可以了解附近的消费信息。腾讯在其手机IM工具微信中添加了生成二维码的功能,用户有自己的专属二维码,其他人扫描二维码便可添加其为好友。2011年12月8日出版的《开封日报》推出二维码阅读体验,扫描二维码即可收看NBA新赛季宣传片,推出当日,超过2000人试用了该服务。
曾经陌生的二维码,仿佛一夜间在中国遍地开花。
2006年以前,中国已经有一些企业利用二维码进行宣传,但几乎没有形成任何影响力。2006年8月,中国移动正式推出二维码业务,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开始试点,借助着庞大的用户基础,二维码在运营商的推动下走进了公众视野,也开启了中国二维码行业运营商主导的模式,但同样是雷声大雨点小。直至近两年,随着智能手机走进千家万户,手机网民数量爆发性增长,无论是从硬件条件还是用户基础来看,中国都已经具备了二维码的生存土壤。Strategy Analytics的研究数据显示,2011年第三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2390万部,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另外,据《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手机网民数量已经达到3.56亿。
据此,我国的手机二维码业务正逐渐从体验推广阶段向大规模商用阶段过渡,二维码有望在移动电子商务、跨媒体营销和物联网建设等领域大展拳脚。二维码业务价值链的参与者众多,大体上分为移动运营商、解决方案提供商、识读设备厂商、媒体、广告客户、SP(服务提供商)、手机厂商、手机用户等几大部分,各部分凭借自己的核心优势在价值链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它们在保持着相对独立性的同时,又通过出售-购买、业务分成等形式进行紧密的合作,共同拼出一个二维码业务的完整商业版图。
应用形式多样
表面看来,二维码是黑白相间的小格子,实际却蕴含了大量的信息。它巧妙利用构成计算机内部逻辑基础的“0”、“1”比特流的概念,将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照一定规律分布在二维方向上,组成黑白相间的图形来表示文字数值信息,并通过相关设备自动识读以实现信息自动处理。因此,二维码就像是一个需要专业设备解码的“密码”。目前,手机是它最常见的“居住”场所,也就是手机二维码。
作为信息存储的载体,二维码信息容量大,可容纳500多个汉字,并可以把文字、图片、指纹等多种信息进行数字化编码,而且,二维码的译码可靠性比普通条码要高很多,错误率基本不超过千万分之一。另外,二维码具备强大的纠错能力,甚至可以恢复污损面积高达50%的条码信息。正是这些优势,决定了二维码广阔的商业应用前景。
从二维码应用的本质来看,目前与其相关的业务基本可分为四种类型。最基本的一种是读取数据,利用识读设备获得二维码中的信息,例如电子名片、产品信息的读取等。第二种是解码上网,省去了输入网址的麻烦,用户上网之后可以进行多种行为,如浏览、购买、下载等,这也为以二维码为工具开展多种业务提供了基础。解码验证是第三种应用,将扫描的二维码提交给验证服务器,服务器反馈结果,从而核实产品或者服务的有效性,可应用于产品防伪、溯源,身份确认等领域。最后一种应用是解码通讯,解码结果为短信、邮件、电话号码等,可以进一步进行通讯操作,其实是第一种的延伸,用于短信投票、电话咨询等。
从全球范围来看,二维码的应用已经十分成熟,尤其以日本和韩国发展最为突出。日本是最早启用的国家,二维码被广泛应用于电子票务、优惠券等各个领域,认知度已经超过90%。韩国的二维码服务则由运营商主导,解决方案提供商占据重要地位,最热门的应用为铃声下载和游戏,基本所有新出厂的手机都内置有拍码工具。
移动电子商务的点金石
二维码的应用虽然众多,但纵览其目前在中国的发展情况,还要数在移动电子商务领域里的赚钱思路最为清晰。《2011中国移动电子商务发展报告》估计,全年移动电子商务整体交易额有望突破100亿元,其中移动电子商务实物交易规模可能超过40亿元。这为二维码在移动电子商务领域的应用许下了一个光明的未来。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直接登录网站购物是传统PC购物的翻版,而与之相比,拍二维码购物则更具有移动气息。
欧洲零售业巨头乐购(Tesco)以Home Plus的名字进入韩国市场,并在近年推出了虚拟电子超市移动购物模式。虚拟超市的货架设在地铁站台的自动门两侧,每一件商品都有自己的专属二维码,顾客可在等车的间歇里,用手机进行拍码,被扫描的商品自动进入购物车,结算可以在地铁上进行,而以新鲜蔬菜、肉类等食材为主的商品则会在当天送到顾客家中。这种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的购物模式深受消费者,尤其是上班族的青睐。
受Home Plus启发,网络超市1号店也在北京和上海两地试推虚拟超市,消费者可安装1号店的软件,通过扫描二维码进行购物。由于缺乏成熟的手机支付模式作为支撑,这种虚拟超市还处于“尝鲜”阶段,观望的多,动手的少。不过,为了打破这一困局,支付宝正着手推出手机二维码支付,商家可将账号、商品价格等信息编成二维码,用户用支付宝客户端进行二维码扫描便可完成支付结算。国际支付巨头PayPal也透露未来将发力无线支付,并将条码与二维码作为两条主线。
未来,从信息查询、在线比价到购买、支付,二维码可以贯穿到移动电子商务的各个环节,而对于那些需要到店里享受的商品或者服务,二维码也可作为电子凭证,成为移动电子商务领域名副其实的“点金石”。
跨媒体营销的桥梁
在移动电子商务领域,二维码的赚钱经很“直接”,而在跨媒体营销上,二维码略显含蓄,充当了连接多种媒体的桥梁,通过提高营销效果间接赚钱,起到的是一种整合的作用。
“欲知详情,请登录www.xxx.com”、“请致电xxxxxxxx了解更多”,这些经常在报纸、杂志、电视上出现的句子,正是传统媒体内容容量有限的产物,而复杂的键入过程也将很多人挡在了“了解更多”的门外。二维码的出现不仅能让“了解更多”变得非常简单,同时把传统媒体、手机、互联网联系在一起,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以受众为核心,具有互动性、并可进行效果检测的媒体生态圈。
对于消费者而言,通过扫描传统媒体二维码进入网页既是对传统媒体所包含信息的扩展,也是对互联网海量信息的筛选,这是一个变被动接受为主动选择的过程。此外,广告效果无法有效检测一直是商家的困扰,而手机作为绝对私人的物品,能精准定位扫描二维码的人群,并进一步分析他们的消费行为。通过数据挖掘,商家可以充分了解潜在受众,掌握市场需求,进而进行精准营销。
物联网时代的标签
二维码包含特定信息并具有可识别性,可以起到物品“身份证”的作用,这张标签就是物联网的基础,可以在产品溯源、智能物流等方面发挥作用。
2011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这是国家首次出台如此详细的物联网发展规划,在分析了物联网发展现状与趋势的基础上明确了物联网产业链,并提出了中国物联网建设的的目标与路径,规划中提到要将二维码解码芯片研究作为需要大力攻克的核心技术任务。根据工信部的预测,2015年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将逾5000亿元,2020年突破万亿元。二维码识别和FRID射频技术作为物联网建设的重要环节,将成为物联网大发展的最大受益者。
同样也是在2011年12月,贴着二维码的“可溯源海南绿色果蔬”成为中国国际热带农产品冬季交易上的亮点。消费者通过扫描二维码便可查询农产品的产地、农药等相关信息。虽然穿上二维码外衣的农产品价格稍稍贵于普通产品,但是,在食品安全形势不甚乐观的今天,二维码相当于给农产品打上了诚信的标签,可以为品牌带来增值效应。
除商品的溯源和防伪之外,二维码也是建设智能物流过程中一项关键的技术。智能物流可以高效收集物流信息,通过统一信息处理实现物流信息统计、分析、管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将智能物流作为重点工程进行建设,“建设库存监控、配送管理、安全追溯等现代流通应用系统,建设跨区域、行业、部门的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一体化管理。”这将为二维码商家扩张版图提供新的支撑。